針對11月20日將登場的“臺美經濟繁榮伙伴對話”,臺灣中興大學“國家政策與公共事務研究所”教授袁鶴齡日前出席研討會時表示,臺灣很有可能會出現失誤狀況:可以發現,美國與臺灣地區展開經貿對話的單位是國務院,而非美國貿易代表署。這基本上是不合邏輯的,因為美國的外貿事務真正的權責單位是貿易代表署,國務院并沒有相關權責。反而中國大陸參與的RCEP即將談妥,將成為亞太地區規模最大貿易組織,臺灣地區沒有臺美FTA,也沒有CPTPP的門票,未來外貿處境堪憂。 袁鶴齡的觀察不無道理,值得臺灣思考。基本上,幾天后將登場的“臺美經濟對話”,是政治操作的結果,政治象征意義可能遠大于經濟意義;至于臺灣民眾關心和關注的經貿協定,還遙遙無期,難覓蹤影。 更值得關注的是,東盟與中國、日本、韓國、澳大利亞、新西蘭等十五個國家15日簽署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《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》(RCEP),東亞經濟板塊將大整合,對臺灣有何影響?又有何作為?這是臺灣需要思考的。 香港中評社認為,臺灣地區在謀求經濟發展、應對全球挑戰的時候,采取的似乎是舍近求遠的策略,方向完全搞錯了:遠水(美國)不僅救不了臺灣的近火,遠水也無意幫臺灣救火,而對近在咫尺的最大市場和經濟動力源(大陸)則視而不見,甚至刻意疏遠,經濟前景能不堪憂嗎? 來源:中評網
責任編輯:左秋子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