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兩年“變”的是什么?剛進入2017年去報道兩岸學術研討會的時候,還能聽到兩岸學者在會議間歇討論幾句“蔡英文到底是不是‘臺獨’”,現在已經沒有人會討論這么無聊的問題了,基本確定“她就是在搞‘臺獨’,盤她。”時間來到2019年,韓國瑜從2017年在臺灣政壇基本查無此人的“小透明”,搖身一變成兩岸“自帶流量”的話題人物,成為能和蔡英文在2020"大選"中一決高下的有力競爭者。此外“變”的還有,因為蔡英文的“反中”“抗中”政策,惡化兩岸關系,讓臺灣經濟和民生受損等等。
臺灣實踐大學宋江陣表演團隊與北京市民合影。蘭卡 攝
2017年5月,我剛剛開始跑兩岸交流活動,就感受到了兩岸民間交流的“天然親近感”。當天,來自臺灣實踐大學的25名臺灣學生來北京參與海峽兩岸武術交流活動,在玉淵潭公園上演了一出精彩的宋江陣武術表演。節目結束后,媒體記者去采訪他們,原本駐足圍觀的北京市民一同熱情地湊上來,他們想和這群來自寶島臺灣的孩子們合影留念,不知誰喊了一聲“一起合個照吧”,臺灣學生攬了兩位可愛的大陸小朋友蹲在前排,旁邊圍觀的北京市民一看,自覺地往媒體的鏡頭前一站,還自發喊了一句“兩岸一家親”,現場的大家伙兒都笑了。表演經過排練方能登臺,但兩岸民眾自然而然表達的感情不需要排練。
“反殖民與臺灣光復”紀念臺灣光復72周年活動現場。蘭卡 攝
2017年10月25日是臺灣光復72周年的紀念日,我去廈門報道全國臺聯舉辦的紀念活動,見到了堅持研究這段歷史的臺灣學者以及臺灣抗日先賢的后人。紀念活動以陳逸松先生、戴國煇先生、劉進慶先生這三位抗日先賢為主線,我聽完在場嘉賓回憶他們與英雄先賢的交往軼事,以及被先賢身上濃厚的祖國情懷所感染,投身于臺灣反殖民歷史研究,自己內心大受觸動。陳逸松先生晚年說道,“民族感情和國族認同,像我一生的航海圖,在政治的波濤中指引前進。”這些在日據時期不屈不撓進行反殖民斗爭的臺灣先烈們,基于對歷史全面、清醒、正確的認知,用一生苦守回答了“何謂祖國情懷”。說來慚愧,在這之前,我對“臺灣光復”知之甚少,準備采訪的過程中查了些資料,才了解到這段令人觸目驚心的歷史。同時也明白了蔡英文當局為什么處心積慮的歪曲臺灣光復歷史,掩蓋臺灣同胞的反殖民斗爭。因為一旦讓臺灣年輕人真正理解了這段臺灣人民堅持50年奮勇抗戰,付出65萬人的生命代價才讓臺灣重歸祖國,正式結束蒙受日本帝國主義奴役的屈辱歷史,就會讓年輕世代清楚的明白臺灣與祖國是休戚相關、患難與共的“命運共同體”。
臺灣少數民族參訪團與太源畬族鄉同胞合影 蘭卡 攝
今年4月,我在江西參與一場臺灣少數民族同胞參訪交流的報道活動,在南昌機場臨別返臺之際,一位阿美族姐姐特別走過來用一句話和我道別——“我們是一家人,兩岸之間的隔閡一定會消失,我們以后一定能團聚。”回想起那一路沿途采訪,我們一起走進鉛山縣太源畬族鄉,當他們看到畬族村民居住的村落環境和房屋建筑風格,大嘆“和臺灣泰雅族居住的地方幾乎一模一樣”“像回到家一樣”;看到婺源篁嶺村從一個偏僻落后、與世隔絕的窮困小山村成為江西省的“旅游名片”,則有原住民同胞感嘆“給他們足夠資源和土地發展鄉鎮旅游,讓家家戶戶都能吃飽飯,大陸這些年真的很了不起。”還有臺灣同胞直截了當的對記者說他支持“兩制”,如果早日統一對臺灣有好處,為什么不呢?